签订订单班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就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的八个方面要求的第一个。
作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正抢抓历史机遇,努力建设宜居宜业之城。
从南玻光电0.2毫米超薄玻璃,到长机科技的全系列齿轮;从52秒下线一辆的广汽智能造汽车,到世界七分市场有其一的柏斯钢琴,“宜昌制造”正越来越响亮。
宜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如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如何破解高素质劳动者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荒”问题?本报记者对宜昌市部分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进行了采访与思考。
1 四个统筹,布局调整 ——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那么几年,宜昌不少职业院校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存危机。“学生生源萎缩,好多专业招不到学生。”
如何破题?“把市场需求、就业质量作为调整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才是出路。”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石希峰一语中的。
近年来,宜昌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打造十大千亿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着力强化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四个统筹,实现了宜昌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2014年,市政府投资12.5亿元,在高新区产业园建成的宜昌职教园,占地近2000亩,形成“一园三校”布局,实现资源高度共享。目前,宜昌职教园已经成为各级职业教育赛事活动中心之一。
位于职教园内的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湖北三峡技师学院是由多所职校合并而成,早在2015年就晋升国家示范职校。该校校长周玉堂介绍,“正是因为紧密对接产业升级转型,学校才能越办越好,以前的农机专业老、旧、小,每年招生不过百余人,现在已发展成机械加工大专业群,每年招生逾千人。”
坚持对接产业布局职业学校,宜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宜昌现有高职学院3所,在校学生2.4万人;中职学校14所,在校学生近3.3万人,其中,国家优质高职院校1所,国家示范中职校4所,省示范中职校3所。
就在今年,又一所新的民办宜昌城市职业技术学校亮相高新区“六园一区”千亿产业园内,学校将围绕“绿色、环保、大健康”产业链进行专业布局,与园区企业一体合作办学。
2 壮士断腕,自我革新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主力军,职业教育抓专业建设这个“牛鼻子”,已成为宜昌各职业学校的共识。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围绕当地旅游、物流产业,打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两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该校校长蔡玉平告诉记者,“因为专业特色突出,紧贴行业需求,每年90%的毕业生都会被本地企业预定一空,县内6家旅游景区50%的工作人员来自学校旅游专业。”
山区学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围绕长阳“文化旅游强县”目标,依托清江画廊、清江方山等景区,着力打造省级特色专业——旅游服务专业。该专业自1996年成立以来,坚持走精特之路,如今招生规模翻两番。近5年,已累计在省赛中获得14块金牌。该校副校长李向阳自豪地说,“旅游服务专业只要参赛,就没有空手而归过!”
“今年我们又新增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袁新宏告诉记者,今年学校新增的工业机器专业,主要是精准对接枝江三宁化工的智能工厂,为企业工厂的“机器人”提供服务。
还有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化工,当阳市职业教育中心的电商、汽修,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现代农艺,五峰职教中心的康养旅游等,都是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最好例证。
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特色化发展。早在2016 年,宜昌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学校专业建设。
今年5月,宜昌又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引导全市职业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同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与加快教育现代化整体契合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全市中职学校由‘十二五’初期的149个专业调整为现在的49个专业,形成了对接宜昌十大千亿产业‘一校一策、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宜昌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杨晓艳介绍,今年,宜昌引导7所中职学校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康养休闲旅游服务等14个对接主导产业的专业,停招传统就业率低的播音与节目主持等9个专业。同时还将严格建立办学行为负面清单制度,一年后对新设专业开办情况进行评估,不合格则停止招生。
到202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三星级及以上专业达到 80%。
3 产教融合,校企共建 ——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作为在全市最早开设订单班的山区职校,兴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分别于1983年、1996年开办小水电、采矿技术、化学工艺(省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订单班,每年向兴发集团订单培养3个班150多名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兴发集团就业。
2013年,宜昌按照集团化办学思路,组建了宜昌三峡职教集团,汇聚了政校行企各方力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搭建职业教育各相关方交流合作平台。
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开启了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17年9月宜昌市获批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成为全国203家试点单位中仅有的两个区域性试点城市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目前,试点工作已覆盖了27个专业点、1800余名学生,79家本地企业与14所职业院校建立了深度对接的紧密合作关系。
随着不少企业尝到了“产教融合”的甜头,“一厢情愿”变成了“两情相悦”。
枝江职教中心与湖北晶华公司合作,培养学生运营团队,学习各平台店铺运营技巧,目前手中店铺10个,月销售额平均100万。
2019年8月15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兴发学院挂牌成立,该学院由兴发集团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建,旨在打造全国“产学融合”样板工程。
“今年内,由三峡旅游职院牵头成立的文化旅游职教集团(专业联盟)即将开始运作,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化工职教集团(专业联盟)也正在筹备过程中,建成之后,将为化工主导产业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宜昌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杨晓艳表示,下一步,宜昌还将陆续出台培育遴选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相关措施,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