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经验全面推广。市政府印发实验区建设任务清单,召开全市工作推进会,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评价宜昌在全省充当“孤勇者”角色、全省最好。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受邀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上授课,受邀在教育部江苏常州会上介绍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做法,教育部领导5次点名表扬宜昌,典型案例4次登上《人民教育》。
“新春第一课”赢得满堂彩。连续第十年举办“宜昌市新春第一课”,2022年以“弘扬屈原文化、传承求索精神”为主题,呈现一节穿越历史的沉浸式课堂。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中省媒体相继转载报道,省委、市委领导充分肯定,作为市委党校干部学员的必修课程。
校园屈原文化蔚然成风。印发“弘扬屈原文化 传承求索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编印一套“屈风楚韵、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屈原文化读本,打造一节沉浸式课堂,命名一批主题学校,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屈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校园里人人读《橘颂》,处处见《离骚》,天天问《天问》。
“生态小公民”教育添新彩。持续推进“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修订完善《生态小公民》读本,落实每学期4课时教学,覆盖40余万中小学生。坚持“知识普及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三峡蚁工、社区服务、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案例入选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乡村教育振兴卓有成效。聚焦人力、文化、培训、资金、课程、品牌“六个输入”,安排专项资金,推进西陵区与长阳县、伍家岗区与秭归县、市直与五峰县结对共建,近50名城乡教师双向交流,“一校一案”落实“订单式”指导。人民教育、光明日报、湖北省教育厅先后推介我市经验做法。
家庭教育荣获全国先进。启动“宜昌市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展“宜家向未来”家庭教育公益服务活动,成立“宜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聘请50名专兼职家庭教育讲师,开展家庭教育巡回演讲200余场。2022年5月,市教育局荣获“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宜荆荆恩”研学联盟启航。成立“宜荆荆恩”研学实践教育共同体,签署工作协定书,共享优惠政策、打造精品线路、促进学生互动、开展导师培训。统筹推进综合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进一步提升宜昌研学品牌知名度,全力打造世界水电研学中心,宜昌研学经验再次被全国推介。
“双减”政策全面落地见效。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造生动精彩课堂,印发作业设计指南、课后服务规范,确保学生在校学好学足。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8.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100%,参与学生占比94.25%,真正做到“托得住、管得好、服务优”。宜昌经验作为教育部落实“双减”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新建公办幼儿园18所,新增公办学位5760个,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覆盖率大幅提升。义务教育新建学校13所,新增学位11790个,大班额占比降至0.96%,教育优质均衡不断凸显,高考成绩连续13年保持全省领先。市政府与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成功续签合作办学协议,特校18名学生在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全球展演。
教联体建设创全省示范。以“一把手”工程大力推进教联体建设,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召开全市调度会全面部署推动,争创9个省级教联体试点。开辟“教联体建设”宣传专栏,持续推出典型案例,湖北卫视、《湖北教育简报》《三峡日报》等省市媒体宣传推广我市经验做法。